Skip to content

半導體產業

張忠謀如何在55歲的時候創立目前市值29兆台幣的台積電

張忠謀如何在55歲的時候創立目前市值29兆台幣的台積電

張忠謀創立台積電的故事確實很特別。以下是關鍵歷程:

1983年,張忠謀52歲,在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裁,要改變公司策略,但卻因為內鬥被迫離職,然而,那時候股東、客戶都覺得他做得很好,他只好黯然回到台灣。

1985年,55歲的張忠謀在工研院時期提出「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的創新想法,也就是純粹專注於為客戶代工製造晶片的商業模式。

創立過程中有幾個關鍵要素:

1 政府支持:當時行政院長俞國華支持這個計畫,促成政府通過投資。工研院投資美金4,800萬元,荷蘭飛利浦投資美金2,700萬元。
2 獨特的商業模式:當時業界普遍認為晶片設計和製造應該整合在一起,但張忠謀提出專業代工的創新概念,讓客戶專注於設計,台積電專注於製造。
3 人才召募:張忠謀成功延攬了許多優秀人才加入,包括來自工研院的工程師。
4 技術基礎:工研院電子所累積的半導體技術,為台積電奠定了良好基礎。

台積電從1987年成立時只有220名員工,發展到今日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業晶圓代工廠。張忠謀的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也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建立了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張忠謀在創立台積電前已經有豐富的產業經驗:

1 在德州儀器工作25年,擔任過副總裁
2 曾任工研院院長特別顧問
3 在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經理

這些經驗都為他在較晚年創業奠定了重要基礎。他的故事也顯示,創業並沒有年齡限制,關鍵在於遠見和執行力。

鴻海與其他GB200競爭對手營業利益比較 2024Q3 Cover

鴻海與其他GB200競爭對手營業利益比較 2024Q3 | AI伺服器供應鏈營收規模與成長排名

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公司之一,擁有極為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完善的供應鏈管理。這使得他們能夠高效地生產和交付大規模的伺服器訂單,並在成本控制、製造速度和品質上具有競爭優勢。鴻海的規模經濟優勢讓它能夠提供相對具競爭力的價格,這對於許多大規模數據中心和企業客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在伺服器市場,特別是AI伺服器領域,價格競爭力能夠幫助鴻海贏得大量的訂單。

動畫中比較了鴻海與其他GB200供應鏈競爭對手的營業利益比較,比較期間從2023年第一季到2024年第3季,在最新的一季,營業利益排名第一是鴻海的547億台幣,第二名為廣達的195億台幣,第三名為華碩的116億台幣。

接下來我們談到了AI伺服器供應鏈營收規模與成長排名,以及鴻海的基本面財報趨勢分析。

台積電COWOS設備概念股淨利比較 Cover

台積電COWOS設備概念股淨利比較 | 先進封裝概念股ROE與毛利率獲利能力排名

在動畫中,我們比較了8間台積電先進封裝設備概念股的每季淨利,資料期間是從2013年第一季到2024年第三季,在這十年中,我們可以看到COWOS概念股每季淨利的變化,在最新的2024年第三季,COWOS設備概念股獲利第一名是萬潤的4.5億台幣,第二名是辛耘的2.4億台幣,第三名是弘塑的2.1億台幣。接下來我們談到了季營收創歷史新高的半導體設備廠萬潤的公司簡介與近期營運概況,最後比較了台積電COWOS設備概念股的ROE與毛利率之獲利能力排名,ROE排名第一是萬潤的9.3%。

台積電COWOS設備概念股月營收比較 cover

台積電COWOS設備概念股月營收比較 至2024年10月 | 殖利率與成長性評價排名

在動畫中,我們比較了8間台積電先進封裝設備概念股的月營收,在2024年10月,台積電COWOS設備概念股月營收前五大的廠商分別是第一名辛耘的8.8億,萬潤的5.1億,均豪的4.7億,弘塑的3.7億,以及第五名志聖的3.7億。接下來我們談到辛耘近期的營運概況,以及這8間COWOS設備概念股的殖利率與成長性評價排名。

鴻海與其他GB200競爭對手毛利率比較 Cover

鴻海與其他GB200競爭對手毛利率比較 2024Q2 | 鴻海科技日重點統整: 電動車代工、AI伺服器與水冷機櫃製造雙引擎推動營收成長

鴻海,股票代號2317,美股ADR代號HNHPF,是台股營業收入最大的公司,其今年的股價從100塊穩步上升至220左右的價位,近幾年鴻海也進軍AI伺服器製造的領域,尤其是代工輝達的GB200伺服器,今天我們比較了包括鴻海的8間GB200代工廠商其毛利率的相對差異,在最近的2024年第二季,毛利率在10%以上的有華碩的17.8%,技嘉的11%,以及緯穎的10.9%,而鴻海毛利率為6.4%,排名倒數第3。 接著我們重點統整了十月的鴻海科技日的重點,包括電動車和AI伺服器機櫃。

台積電與英特爾季淨利比較 2024年Q2

台積電與英特爾季淨利比較 2001年Q1到2024年Q2 | 台積電(淨利82億美元)在晶圓代工市場碾壓英特爾(淨利負16億美元)

我們比較了世界上兩大晶圓代工龍頭的每季淨利,分別是台積電和英特爾,比較的期間是從2001年第一季到2024年第二季,可以看到大約在2020年之前,大部分的時間英特爾的淨利是大於台積電的,但台積電靠著晶圓代工的技術優勢在2022年第二季開始到目前的兩年內淨利都超越英特爾,英特爾甚至在今年2024年的前兩季都處於虧損狀態,而台積電是連續23年以上每季都維持獲利,非常不容易。我們並解讀了這個獲利轉變的背後意義,包括英特爾在2021年決定重新進入晶圓代工市場,以及其遇到的競爭與挑戰。

半導體設備股 台積電供應鏈 月營收比較 202408

半導體設備股 台積電供應鏈 月營收比較 | 8091 翔名 本益比只有21倍的半導體設備廠介紹

本篇比較了15間半導體設備類股的月營收,這15間公司也是台積電的供應鏈,可以看到各公司的每月營收在幾千萬到三十幾億台幣不等,而再看看台積電本身的月營收在兩千多億台幣左右,我們就可以發現到台積電和其半導體設備供應鏈的市場需求胃納量是差距很大的。

在比較的15間半導體設備廠商中,營收前三大分別是亞翔、漢唐和光洋科,而翔名的營收是最小的,但其本益比只有21倍,比較便宜,本益比高的同業從40到100倍都有,接著我們分享翔名的公司簡介和營運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