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台積電

3661世芯價值投資與質化量化分析 Cover

3661世芯價值投資與質化量化分析 2025年8月 | 世芯正建構客製化 AI 晶片的新革命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世芯電子(Alchip Technologies,代號 3661)作為 AI 客製化晶片領域的價值投資標的,從質化與量化角度分析其競爭優勢與投資潛力。文章指出,世芯在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切入 AI 運算需求的結構性成長趨勢中,具備獨特定位和經濟護城河,尤其依靠與台積電的緊密合作,能夠接觸最先進製程(3nm/2nm)與高階封裝技術(CoWoS),成為高複雜度 AI 加速器晶片設計的重要戰略夥伴,有望享受市場溢價估值。
創立於 2003 年的世芯,由具備美國矽谷與日本半導體背景的創辦人領導,已建立穩固的管理層與技術基礎。

在成長動能方面,3 奈米設計案預計自 2026 年初實現量產,將推動營收與獲利進入高速增長;另一方面,來自北美客戶的 NRE(設計費)需求仍然穩定,且營運正拓展至包含 Intel Gaudi 3 加速器的高效能運算(HPC)領域,有助於分散單一客戶風險。

然而,公司也面臨風險,包括營收高度依賴北美主要客戶(如亞馬遜)、先進製程設計難度與良率風險、以及 AI 市場需求可能放緩等挑戰。作者透過同業本益比相對估值和 FactSet 共識 EPS 預測,構建多情境估值模型,認為考量到遠期本益比的合理性,目前市值仍可能因短期週期波動而出現買點,對長期投資者來說具有吸引力。

整體而言,文章認為世芯電子具備強大技術護城河與成長催化劑,在特定條件下仍值得價值投資者關注。

亞馬遜Trainium晶片供應鏈季淨利比較 Cover

亞馬遜Trainium晶片供應鏈季淨利比較 2013年第一季到2025年第一季 | 世芯淨利從4.5億成長至14.6億

自從亞馬遜於2022年推出自研AI晶片Trainium後,整條台灣的供應鏈企業在短短三年間呈現出亮眼的淨利成長,顯示這波AI浪潮已從概念逐漸落地至商業實現。從圖表中可以明顯看到,作為核心晶片代工的台積電,淨利從2022年第一季的2027億元台幣躍升至2025年同期的3615億元,幾乎翻倍,這反映出先進製程需求大增,台積電在AI運算晶片的製造優勢進一步鞏固。除了晶圓代工之外,像是伺服器代工大廠緯穎、散熱模組供應商奇鋐,也分別出現超過三倍與四倍的淨利成長,突顯出資料中心設備升級所帶動的硬體需求擴張。

此外,IC設計與組裝封裝相關的廠商也普遍受惠。世芯-KY憑藉在AI晶片設計的技術突破,淨利從4.5億元成長至14.6億元;川湖與光寶科等零組件供應商也展現出穩健的增長動能。值得注意的是,日月光雖然是全球最大封測廠,2025年第一季淨利卻較三年前減少,可能反映出封裝市場競爭加劇、價格壓力或產能轉移等因素。然而,整體而言,台灣供應鏈大多在這三年間受惠於AI應用興起,企業基本面轉強,從伺服器、IC設計到散熱與機殼製造,幾乎形成一條完整而充滿成長動能的產業鏈。這也預示未來幾年隨著AI模型與資料中心的擴張,這條供應鏈仍將持續受益並保持強勁動能。

台積電崛起之路:張忠謀揭密台積電38年戰略佈局與領導心法

台積電崛起之路:張忠謀揭密台積電38年戰略佈局與領導心法

在這場歷時50分鐘、濃縮了60年職涯智慧的演講中,張忠謀首度公開塵封20年的台積電策略手稿,揭示企業致勝的核心不在產品,而是從客戶出發的商業模式。他以親身經歷帶出企業經營的六大能力,從技術底蘊到團隊領導,皆強調實踐與反思的重要。他回憶從IBM股票萌發對企業運作的興趣、在德州儀器打磨領導能力、到創辦台積電突破舊有思維,用獨特的代工商業模式,為整個產業定義新格局。這場演講不僅是企業經營的寶貴教材,更是一位企業家回望一生、傳承智慧的誠摯分享。

超完整「28檔」台股市值型ETF 推薦 規模排名、含息報酬率比較

超完整「28檔」台股市值型ETF 推薦|規模排名、含息報酬率比較 | 台股VS美股市值型ETF

引言: 巴菲特說過的話 巴菲特在2018年的一個訪談中說過: 在1942年3月11日,也就是我第一次買股票的那天,你能做的最好的單一件事,就是買一個指數型基金,然後再也不要去看任何頭條新聞,也不要再去想股票的事情,就像你買了一座農場一樣,你只是買下農場,然後讓農場經營者幫你打理。我指出,如果你當時投入一萬美元到一個會再投資股息的指數基金,我停頓了一下,讓在場觀眾猜猜那筆錢會變成多少,結果是,這筆錢會變成五千一百萬美元。 我們來幫你算一下,這樣的幾何平均年化報酬率會是11.9%,經過了76年,有沒有覺得投資其實很簡單呢? 你只要對美國有信心,長期持有就好,但是其實最早的指數基金是從1993年才有的。 美國市值型指數型ETF最早的成立年份是1993年。 具體來說,是SPDR S&P 500 ETF Trust(代號SPY),於1993年1月22日正式上市。SPY追蹤的是標普500指數(S&P 500 Index),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檔上市交易的ETF,常被視為整個ETF產業的起點。 在ETF尚未出現之前,Vanguard創辦人John Bogle就推出了全球第一檔指數型共同基金: 基金名稱:Vanguard 500指數基金(VFINX) 成立日期:1976年8月31日 追蹤標的:標普500指數(S&P 500 Index) 當時,很多人其實取笑這個想法,還戲稱它為「Bogle的愚行(Bogle’s folly)」——因為那時的投資人普遍認為「直接買整個市場」而不是努力打敗市場,簡直是瘋了。😄 但事實證明,VFINX後來成為史上最成功的投資產品之一。… Read More »超完整「28檔」台股市值型ETF 推薦|規模排名、含息報酬率比較 | 台股VS美股市值型ETF

How did Morris Chang establish TSMC, currently valued at 897 Billion US dollars, at the Age of 55

How did Morris Chang establish TSMC at Age 55, currently valued at 897 Billion US dollars

Morris Chang founded TSMC in 1987 at age 55, revolutionizing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with the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 of a dedicated foundry, focusing solely on chip manufacturing while clients specialized in design. Despite setbacks, including being forced to leave General Instrument in 1983, Chang leveraged his extensive experience at Texas Instruments and as an advisor at ITRI to propose the idea of “specialized 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 at 55. With support from Taiwan’s government and investments from ITRI and Philips, he assembled top talent and built on ITRI’s semiconductor expertise to establish TSMC. Starting with 220 employees, TSMC grew to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foundry, cementing Taiwan’s global semiconductor leadership and proving that entrepreneurship thrives on vision and execution, regardless of age.

張忠謀如何在55歲的時候創立目前市值29兆台幣的台積電

張忠謀如何在55歲的時候創立目前市值29兆台幣的台積電

張忠謀創立台積電的故事確實很特別。以下是關鍵歷程:

1983年,張忠謀52歲,在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裁,要改變公司策略,但卻因為內鬥被迫離職,然而,那時候股東、客戶都覺得他做得很好,他只好黯然回到台灣。

1985年,55歲的張忠謀在工研院時期提出「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的創新想法,也就是純粹專注於為客戶代工製造晶片的商業模式。

創立過程中有幾個關鍵要素:

1 政府支持:當時行政院長俞國華支持這個計畫,促成政府通過投資。工研院投資美金4,800萬元,荷蘭飛利浦投資美金2,700萬元。
2 獨特的商業模式:當時業界普遍認為晶片設計和製造應該整合在一起,但張忠謀提出專業代工的創新概念,讓客戶專注於設計,台積電專注於製造。
3 人才召募:張忠謀成功延攬了許多優秀人才加入,包括來自工研院的工程師。
4 技術基礎:工研院電子所累積的半導體技術,為台積電奠定了良好基礎。

台積電從1987年成立時只有220名員工,發展到今日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業晶圓代工廠。張忠謀的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也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建立了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張忠謀在創立台積電前已經有豐富的產業經驗:

1 在德州儀器工作25年,擔任過副總裁
2 曾任工研院院長特別顧問
3 在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經理

這些經驗都為他在較晚年創業奠定了重要基礎。他的故事也顯示,創業並沒有年齡限制,關鍵在於遠見和執行力。

台積電與英特爾季淨利比較 2024年Q2

台積電與英特爾季淨利比較 2001年Q1到2024年Q2 | 台積電(淨利82億美元)在晶圓代工市場碾壓英特爾(淨利負16億美元)

我們比較了世界上兩大晶圓代工龍頭的每季淨利,分別是台積電和英特爾,比較的期間是從2001年第一季到2024年第二季,可以看到大約在2020年之前,大部分的時間英特爾的淨利是大於台積電的,但台積電靠著晶圓代工的技術優勢在2022年第二季開始到目前的兩年內淨利都超越英特爾,英特爾甚至在今年2024年的前兩季都處於虧損狀態,而台積電是連續23年以上每季都維持獲利,非常不容易。我們並解讀了這個獲利轉變的背後意義,包括英特爾在2021年決定重新進入晶圓代工市場,以及其遇到的競爭與挑戰。

AI 護國群峰淨利大亂鬥

AI 護國群峰淨利大亂鬥 2013年Q1到2023年Q3 台積電 緯創 緯穎 技嘉 奇鋐 世芯 創意 雙鴻 智原

AI是近期台股多頭的焦點,本次內容將深入探討AI群峰的淨利比較,淨利由高到低分別為台積電、緯創、緯穎、技嘉、奇鋐、世芯、創意、雙鴻與智原,動畫中的資料期間是從2013年第一季到2023年第三季,第一個亮點是台積電的淨利輾壓其他8檔AI概念股,所以我們下一段動畫會排除台積電,才看的到其他AI概念股的淨利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