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什麼個股投資的績效優於市值型ETF 優於 高股息ETF 優於 債券ETF ? | 近10年績效實證研究 | 長期投資

長期投資的四大策略近10年績效圖 Cover

4大長期投資方法績效比較圖

長期投資的四大策略近10年績效圖 Cover

排除如同賭博的短期投機不談,在今天的研究中,我們以10年長期持有的角度來講,發現到個股投資的績效優於市值型ETF,市值型ETF的績效又優於高股息ETF,而高股息ETF的績效又優於債券ETF。我們假設投資人在10年前分別投資100萬於這四種策略,個股投資以2330的台積電為代表,市值型ETF以0050元大台灣50為代表,高股息ETF以0056元大高股息為代表,債券ETF以00679B元大美債20年為代表。10年後這四種策略所產生的期末價值分別是1083萬、408萬、301萬與88萬

動畫中可以看到這四種長期投資策略期初的價值都是100萬,隨著時間經過其價值的變化。

這裡的價格都是用調整後股價,也就是用含息報酬率,是已經考慮過領到股息的報酬率,

有趣的點是,為什麼投資於台積電的個股投資策略,能用一百萬的本金,產生高達1083萬的期末價值?為什麼很保守的債券型ETF最終是虧錢的? 期初投資100萬於00679B元大美債20年,期末只剩下88萬?

到底投資人要如何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與個性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才能獲得最高的報酬,又能每天睡得好覺呢?

以下我們對各個策略一一介紹,並詳細分析背後的優缺點。


長期投資的四大策略介紹

個股投資 (代表: 2330 台積電)

個股投資是一種專注於投資個別公司的股票的投資方法,投資者通過分析並購買他們認為會增值的公司股票來獲取長期收益。此方法強調對公司基本面(例如財務狀況、管理層、競爭優勢和行業前景)的深入分析,以判斷該公司的成長潛力。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個股投資的代表性人物,被稱為“股神”。他主要採用價值投資策略,即尋找那些市價低於內在價值的公司進行投資,並堅持長期持有以獲取複利收益。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強調耐心和對優質公司的信任,不因市場波動輕易買賣。他的投資經典案例包括可口可樂(Coca-Cola)、喜詩糖果(See’s Candies)等,這些公司具備穩定的業務模式和持久的競爭優勢,為他帶來了豐厚回報。

市值型ETF (代表: 0050 元大台灣50)

市值型ETF(Exchange-Traded Fund)是一種追蹤市場指數的投資工具,通常以整體市場或某個指數為投資標的,例如標普500指數或台灣加權指數。這類ETF主要依照各成分股的市值進行配置,目的是讓投資人透過單一投資產品獲得廣泛市場的表現。

投資市值型ETF的優點在於分散風險,因為ETF通常包含多家大型公司的股票,使投資人不必依賴個別公司表現。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希望以較低風險參與市場整體增長的投資者。由於市值型ETF通常費用較低,且操作簡便,因此成為被動投資的重要工具。投資者只需持有ETF即可享有市場長期增長帶來的收益,而無需花費大量時間選擇個股

高股息ETF (代表: 0056 元大高股息)

高股息ETF是一種專注於持有高股息股票的指數型基金,通常選擇股息收益率較高的公司作為成分股。這種投資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並可能兼具一定的資本增值。高股息ETF通常包含大型穩健的公司,這些公司業務穩定、財務健康,能夠定期支付較高的股息

對於追求被動收入的投資者,高股息ETF是一種吸引人的選擇。相比個別選股,投資者可透過高股息ETF一次擁有多家公司股票,分散風險並穩定收益。此外,這種ETF往往波動較小,適合長期持有並作為退休或穩定收益的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債券ETF (代表: 00679B 元大美債20年)

債券型ETF是一種專注於投資債券市場的指數型基金,通常追蹤政府債券、企業債券或其他固定收益資產的表現。這種投資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收益來源,並相對於股票投資而言具有較低的波動性。債券型ETF的價格波動通常較小,收益主要來自於利息支付,因此適合追求穩定回報的投資者。

債券型ETF的優點包括流動性較高(相對於個別債券容易買賣),並且因持有多種債券而分散風險。對於希望分散投資組合、平衡風險,並獲得固定收益的投資者而言,債券型ETF是一種簡便且成本較低的選擇。


長期投資的四大策略近10年績效排名,以幾何平均年報酬率衡量

長期投資的四大策略近10年績效排名

基本上我們希望這四種長期投資策略都以10年的持有期間做比較,但因為債券型ETF的代表00679B元大美債20年是在2017年1月17號才上市,所以其持有期間只有7.8年,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計算幾何平均年報酬率來比較各投資策略平均每一年可以獲得多少的報酬率。

幾何平均年報酬率(Geometric Average Annual Return)是一種衡量投資長期增長率的指標,用來表示投資在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年回報率。與算術平均不同,幾何平均考慮了複利效果,更能真實反映投資的實際增長率,尤其當報酬率波動較大時。

計算幾何平均年報酬率的方法是將各年度的回報率相乘後,取其n次方根(n為年數),再減去1。這樣的計算方式會將年度間的波動納入考量,因此幾何平均年報酬率往往比算術平均低,更適合用來評估長期投資的表現。

表中可以看到,以幾何平均年報酬率來排序,第一名為個股投資的26.8%,第二名為市值型ETF的15.1%,第三名為高股息ETF的11.5%,最後一名為債券型ETF的-1.3%。


歡迎來到Sunfortzone,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價值投資者更了解他們投資的企業,以及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若您想要在價值投資的路上成長,請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就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華爾街靠頻繁交易賺錢,而我們作為價值投資者是靠長期持有賺錢。


個人運用個股專注投資3年下來的績效表現

個人運用個股專注投資3年下來的績效表現

我個人是相信個股投資的,我相信專注的力量,而不是每支股票都買一點,這邊我分享一下我在2021到2022年之間買的美國股票,這些標的包含英偉達,臉書,谷歌等等,都是我所熟悉的公司,一開始我先將自己理解與看好的企業納入自己的價值投資群組,平常多花時間閱讀這些公司的財報,關注相關的基本面新聞,並在整體市場相對空頭時買進,才能買到好價錢,運用價值投資3年來,可以看到英偉達的成本價在20塊美元,目前市價147,未實現報酬高達610%,相對於大盤獲得了超額報酬,其實我買的8間公司都是賺錢的,我是會緊緊抱住不會輕易賣掉的,目前股市有點太熱,從2022年10月之後我都沒有買進股票了,未來等市場冷掉,若公司的基本面不變,股市又大跌,必定會再次加碼買進。

希望以我成功的例子,也能激勵大家轉往這種價值投資買進並躺著賺的模式,其實當你買進了好公司的股票,是有買一送一的優勢的,買到好公司,又免費附上優秀的經理人幫你管理公司,這是非常棒的讓你的金錢為你工作的例子。


個股投資

四大長期投資策略

個股投資(專注投資)的代表投資者為華倫巴菲特

巴菲特曾說過,我們只專注於少數傑出的公司。我們是專注型投資者。

專注投資是一個異常簡單的概念,然而,像大多數簡單的想法一樣,它建立在一個複雜的相互交織的概念基礎之上。如果我們將這個理念放在光下,仔細觀察它的各個面向,我們會發現,在表面明亮的清晰度下,隱藏著深度、實質和扎實的思考。

專注投資的精髓可以簡單地概括為:選擇幾支可能在長期內產生超過平均回報的股票,將大部分的投資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並且有足夠的毅力在短期市場波動中保持穩定不賣出。

尋找卓越的公司

多年來,華倫·巴菲特發展出一套選擇值得投資的公司方法。這種選擇基於簡單的常識:如果公司本身經營良好且由聰明人管理,其內在價值最終將在股價中體現出來。因此,巴菲特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分析企業的經濟狀況和評估其管理層,而不是追蹤股價。

這並不意味著分析公司,或發掘所有能揭示其經濟價值的信息,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這確實需要一些努力。但巴菲特經常指出,進行這種“家庭作業”所需的精力,不比時時追蹤市場要多,而其結果卻更有價值。

巴菲特的分析過程包括將每個投資機會與一系列投資原則或基本準則進行比對。這些準則在《華倫·巴菲特之道》中有詳細闡述,並在下方摘要出來,可被視為一種工具箱。每個單獨的準則都是一種分析工具,集合起來,它們提供了一種方法來篩選出那些最有可能帶來高經濟回報的公司。


華倫·巴菲特的投資原則

企業法則

1. 這間企業是否簡單且易於理解?
2. 這間企業是否具有穩定的經營歷史?
3. 這間企業是否有良好的長期前景?

管理法則

1. 管理層是否理性?
2. 管理層是否對股東坦誠?
3. 管理層是否能夠抗拒機構要求?

財務法則

1. 專注於股東權益回報,而非每股盈餘。
2. 計算“所有者盈餘”。
3. 尋找擁有高利潤率的公司。
4. 每留存一美元的盈餘,確保公司創造了至少一美元的市場價值。

市場法則

1. 這間企業的價值是多少?
2. 能否以顯著低於其價值的價格購買這間企業?


如果嚴格遵循華倫·巴菲特的準則,你將不可避免地找到適合專注型投資組合的好公司。這是因為你將選擇那些歷史表現優異且管理穩定的公司,而這種穩定性預示著它們未來可能繼續保持過去的出色表現。這正是專注投資的核心:將資金集中在具有最高超額表現機率的公司。

專注投資的背後邏輯之一是來自數學科學的概率理論。試著將“好公司”視為“高機率事件”並多做這種心智練習。通過你的分析,你已經識別出有良好歷史記錄的公司,因此也有不錯的未來前景;現在,用一種新的方式思考這些公司,即用概率的角度來思考。

專注的個股投資如何降低投資風險

「我們採用的個股投資策略排除了遵循標準的多元化分散式投資教條,」巴菲特說。「因此,許多評論家可能會說,這樣的策略比傳統投資者採用的策略更具風險。但我們認為,若集中投資的策略能提高投資者對企業的深入思考,以及在購買前對其經濟特性有足夠的信心,這可能實際上能降低風險。」也就是說,通過刻意聚焦於少數幾家公司,你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它們,了解其內在價值。對公司了解得越多,通常意味著你承擔的風險越小。

越少即是越多,最多持有15檔個股

還記得巴菲特給“什麼都不懂”的投資者建議要投資指數基金嗎?對我們來說更有趣的是他接下來所說的話:

“如果你是一個‘有點懂’的投資者,能夠理解企業經濟學並找到五到十家具有重要長期競爭優勢且價格合理的公司,傳統的分散投資,也就是廣泛的主動投資組合,對你來說就沒什麼意義了。”

那麼傳統分散投資有什麼問題呢?一方面,它大大增加了你購買不夠了解的東西的可能性。“有點懂”的投資者,應用巴菲特的準則,會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少數公司上。巴菲特建議“選擇五到十家公司”。其他奉行專注哲學的人甚至建議更少的數字,低至三家公司;對於普通投資者,選擇十到十五家公司是合理的。所以,關於“少數”的問題,簡短的回答是:不超過十五家公司。比確定確切數量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後的概念。如果在擁有數十隻股票的大型投資組合中運用專注投資,這一理念將會失效。

菲利普·費雪(Philip Fisher)對巴菲特的影響尤為深遠。費雪在投資界工作了近半個世紀,是《普通股與非凡收益》和《通往財富之路》的作者,巴菲特對這兩本書推崇備至。

費雪以專注型投資組合著稱;他總是說,比起擁有大量普通公司的股票,他更喜歡擁有少量他非常了解的卓越公司。費雪在1929年股市崩盤後不久開始他的投資顧問事業,他記得在那時候取得良好業績有多麼重要。“那時候,沒空間犯錯,”他回憶道。“我知道越了解公司情況,對自己越有利。”一般而言,費雪的投資組合中僅有少於十家公司,其中三到四家通常佔到總投資的75%。

費雪說過,“投資者甚至沒想到,他們的顧問也沒有想到,沒有足夠了解就買入公司,可能比分散不夠還要危險。”

將重注押在高機率事件上

費雪的影響也體現在巴菲特的信念上,當遇到強勁的機會時,唯一合理的做法就是大舉投資。和所有偉大的投資者一樣,費雪非常有紀律。他在了解公司方面不遺餘力,經常親自考察有興趣的公司。如果他看好公司,他不會猶豫大量投資。費雪的兒子肯·費雪指出,“我父親知道在好機會上擁有大額持倉意味著什麼。”

今天,巴菲特回應了這一理念:“每次投資,你應該有勇氣和信心將至少10%的淨資產投入到該股票中。”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巴菲特認為理想的投資組合應不超過十隻股票,如果每隻要佔到10%。然而,專注投資並不僅僅是找到十隻好股票並平均分配投資。即便專注投資組合中的每隻股票都是高機率事件,仍有些會比其他的機率更高,因此應分配更大比例的投資。

無法確定在1963年購買美國運通股票時巴菲特是否考慮了優化理論,但此購買無疑是該概念的實例,也是巴菲特勇氣的展現。在1950和1960年代,巴菲特作為有限投資合夥的總合夥人,在有利機會出現時允許該投資組合大舉投入。1963年,美國運通因“沙拉油醜聞”股價從65美元跌至35美元,當時認為該公司將為數百萬美元的虛假倉單負責。巴菲特投入1300萬美元,占合夥企業資產的40%,持有近5%的美國運通流通股。隨後兩年,股價三倍增長,巴菲特合夥公司賺取2000萬美元利潤。

要有耐心

專注投資是與廣泛分散且高周轉的做法相對立的。專注投資在所有主動策略中最有可能在長期超越指數回報,但這要求投資者在其他策略表現超前時仍能耐心持有投資組合。我們明白短期內利率變動、通貨膨脹或公司盈利預期等因素會影響股價,但隨著時間延長,基礎業務的趨勢經濟將越來越多地影響股價。

理想的持有時間有多長?並無硬性規定,雖然巴菲特可能會說任何少於五年的持有期都是愚蠢的。目標不是零周轉率,因為這會阻礙你把握更好的機會。我建議理想的持有時間大約是5~10年。

不要因價格變動而恐慌

專注投資追求超出平均的結果,但無疑過程顛簸。專注型投資者耐心等待長期回報,相信公司基本面最終會超越任何短期波動。

以下是幾種管理情緒的方法:

1. 重構觀點:將股票視為真實企業的所有權,而非屏幕上的代碼。問問自己該企業是否依然強大且可能增長。如果是,短期價格下跌或許反而是機會。

2. 關注基本面:定期檢查公司基本健康狀況,如盈利、競爭定位和管理質量,能強化信念。對公司價值有深刻理解時,更容易在波動期保持冷靜。

3. 維持安全邊際:巴菲特建議在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這可在市場下跌時提供緩衝。

4. 限制檢查市場次數:不斷查看股價會加劇壓力。嘗試限制檢查價格的頻率,以保持專注於你的長期計劃。設定定期檢查,如每季檢視一次,可以幫助你避免因短期波動而做出反應。

5.培養情緒韌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可以增強你對市場下跌的承受力。回顧過去的市場復甦情況,可以提醒你市場下跌通常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市場整體上有穩定增長的歷史。

專注投資的三大步驟

總結來說,專注型投資的過程包括以下行動:

• 運用華倫·巴菲特的投資原則,選擇少數(十到十五家)過去表現優異且你相信未來有很高機率持續表現強勁的卓越公司。

• 在好公司股價相對於價值便宜的時候買入,按比例分配你的投資資金,將最大的資金投入到最有可能成功的機會上。

• 只要情況沒有惡化,將投資組合大體保持不變至少五年(越長越好),並學習在價格波動中保持冷靜。

市值型ETF

主動式基金 vs 被動式基金

在現今的狀態下,投資組合管理似乎陷入了兩種競爭策略之間的拉鋸戰:主動式基金和指數投資,又稱為被動式基金或市值型ETF

主動基金經理人不斷地買進和賣出大量的股票。他們的工作是盡量讓客戶滿意,這意味著要持續地超越市場表現,以便讓客戶在任何一天都能用明顯的衡量標準來問:「我的投資組合表現如何,與市場整體相比如何?」當答案是正面的,客戶就會繼續將資金留在基金中。為了保持領先地位,主動基金經理人嘗試預測未來六個月內股市的走勢,並不斷地調整組合,希望能夠利用他們的預測來獲利。如今,一般的普通股共同基金平均持有超過一百支股票,並產生了 80% 的周轉率。

相對之下,指數投資是一種「買入並持有」的被動策略。它涉及組建並持有一個廣泛多樣化的普通股投資組合,故意設計來模仿某個特定基準指數的行為,例如標準普爾 500 價格指數(S&P 500)。

在主動式和被動式基金的表現比較中,近期的數據顯示大多數被動式基金在長期內通常勝過主動式基金,特別是在美國大型股票類別中。根據S&P的最新報告,2023年有約60%的美國大型股票主動式基金未能超越標普500指數的表現,而在過去10年中,96%的同類型主動式基金表現都落後於標準普爾500指數。

目前常見的主動投資組合管理,實際上很難超越標普500指數。由於機構資金管理者每年瘋狂地買賣數百支股票,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了市場。他們的基本理論是:無論標的為何,今日買入,只要預測可以短期內獲利賣出。然而,這種邏輯的致命缺陷在於,金融市場的複雜性使得預測幾乎不可能。進一步影響這種理論基礎的是主動管理帶來的高額成本,這些成本會減少投資者的淨收益。考慮到這些成本,主動管理模式事實上可能導致其自身的失敗。

指數投資因為不涉及相同的費用,在多方面優於主動管理的投資組合。然而,即使是最佳的指數基金,其表現也僅能反映市場的整體回報。對於指數投資者而言,績效既不會超過市場,但也不會遜色於市場。

主動式基金和被動式基金都有風險分散的作用

對投資者來說,兩種策略的主要吸引力都是相同的: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透過持有涵蓋多個行業和市場領域的大量股票,投資者希望避免單一市場遭遇災難時的重大損失。正常情況下,分散型基金中的部分股票會下跌,部分股票則會上漲,希望上漲的股票能彌補下跌的部分。主動管理者認為,隨著組合中股票數量的增加,分散投資的效果會更好;持有十支股票好過一支,百支股票又優於十支。

指數基金,若其所模仿的指數是多樣化的,也能提供這種分散風險的效果。而傳統的股票共同基金,因持有上百支不斷變動的股票,同樣也具有分散風險的特性。

分散投資意味著平庸的結果

我們長久以來都聽過「分散投資」這個信條,以至於對其必然結果已經感到麻木:平庸的結果。儘管主動型和指數型基金的確能提供分散風險的效果,但通常這兩種策略都難以獲得卓越的回報。智慧的投資者應該問自己:我對平均的回報感到滿足嗎?我能做得更好嗎?

指數投資能輕鬆打敗專業經理人

關於指數投資與主動策略的持續辯論,巴菲特的觀點相當清晰:在這兩者之間,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指數投資。特別是針對那些承受風險能力較低,且對企業經濟知識不多但希望參與長期股票投資收益的投資者,巴菲特認為這是最佳選擇。他以其獨特風格表示:「透過定期投資於指數基金,毫無知識的投資者實際上可以超越大多數投資專業人士。」

市值型ETF適合什麼都不懂的投資者 | 績效最多與大盤一樣,無法打敗大盤

「多元化的投資策略能保護你免受無知的傷害。」巴菲特解釋說。「如果你想確保相對於市場你沒有發生任何壞事,你應該持有所有的資產。這樣做並沒有錯,對於不懂如何分析企業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完全合理的方式。」在許多方面,多元化的投資策略確實能保護那些缺乏評估企業的知識與理解的投資者,但這種保護是有代價的。根據巴菲特的說法,「多元化的投資策略會告訴你如何達到平均水平。但我認為,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在五年級時學會如何做到平均。」

然而,巴菲特也強調還有第三種選擇,即一種截然不同的主動投資策略,能顯著增加超越指數的機率,那就是集中的個股投資。

高股息ETF

投資人追求穩定現金流的偏好

穩定的現金流確實是許多人喜愛高股息ETF的重要原因。高股息ETF透過股息提供穩定的收入,對於尋求穩定現金流的投資者,例如退休人士或希望增加收入的人,特別有吸引力。

可預測的發放: 許多高股息ETF每季度發放一次股息,有些甚至每月發放,使收入變得可預測。

較低的波動性與風險

防禦型股票:高股息ETF通常投資於成熟且財務穩定的公司(例如公用事業、消費必需品和電信業),這些公司以穩定表現和較低波動性聞名,在市場下跌時提供了一定的保護。

降低波動性:支付股息的公司通常波動性較低,這讓高股息ETF成為保守型投資者的理想選擇。

高股息不等於高報酬

正因為高股息ETF主要投資於成熟且穩定配息的公司,這些公司波動較小,成長性較小,較低的風險伴隨較低的報酬,整體報酬會比市值型ETF差。

從另一個角度想,一個正在高速成長的公司,可能需要把賺來的錢用於資本支出,以滿足尚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管理階層會選擇不發放股利,將保留盈餘拿去做報酬更大的再投資,以在未來獲得更高的淨利,最後體現在公司股價的持續創新高,也就是說,若公司有辦法把賺來的每一塊錢拿來再利用,以創造大於一塊錢的收益的話,就不應該把獲利以盈餘的方式退還給股東,這個也是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已經超過50年沒有發放股利的原因,因為巴菲特認為,波克夏賺來的錢,以過去經驗來看,拿去買有價值的偉大企業會為股東創造更大的效益,若股東真的需要現金,可以賣掉一部份股票自己創造現金股利即可。

所以說,若公司沒有能力把賺來的錢再投資,比方說拿來投入研發,擴展新店,開發新市場,新產品等等,就只好把錢以現金股利的方式退還給股東,這樣也是有道理的,這就好像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已經達到瓶頸無法再成長了,若一個人無法持續進步,但其他人卻一直在往前進步,那他在原地踏步也等同於退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高股息ETF的總報酬會小於市值型ETF。

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的風險

投資高股息ETF的確能帶來穩定的股息收入,但同時也可能面臨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的風險,高股息ETF通常投資於金融、公用事業、能源、電信等穩定但成長性較低的行業,這些公司為了吸引投資者,通常會支付較高的股息。但若成分股公司面臨經營困難或營收減少,基本面不好,公司的內含價值下降,股息可能減少,甚至可能停止派發。如果ETF的股價與股息雙雙受壓,投資人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損失。

收益平準金制度背後的意義

台灣高股息ETF近來流行推出的收益平準金制度,主要目的是讓投資人獲得相對穩定的配息,但此制度背後仍有一些潛在的缺點。

其中一點是收益來源不透明收益平準金制度允許基金管理公司從ETF的資本收益(例如賣出股票獲利)中提取一部分作為配息,這意味著配息可能並非全部來自股息收入,而是包含了投資組合的資本收益。若投資人誤以為所有配息都來自於穩定的股息收入,可能會對收益來源和風險認知不足,誤判資產的穩定性。

另一個是本金被掏空的風險,當基金的股票資本收益不足或資產價值下降時,為了維持配息,收益平準金可能需要動用本金來支付收益,這可能會導致ETF資產價值被逐步掏空。長期下來,這可能對基金淨值造成負面影響,使投資人最終面臨本金損失的風險。

另一個缺點是配息穩定性不保證,收益平準金並不保證在股市下跌或資本收益不足的情況下仍能維持穩定的配息,當平準金的資金用完時,ETF的配息可能大幅下降或中斷,導致投資人無法實現穩定收入的預期。尤其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收益平準金難以保障長期穩定的配息。

透過賣股票來支持穩定的配息也導致長期回報的降低,收益平準金制度在市場表現良好時提取部分收益用於穩定配息,但這也意味著可能削弱了再投資的機會,減少了資產的複利增長潛力,簡單來講,就是把股票賣飛了。長期而言,收益平準金制度可能降低ETF的資產淨值成長,影響投資人未來的總回報。

投資人對真實風險的誤解

收益平準金可能讓投資人感覺收益平穩,掩蓋了實際的市場波動和風險,導致投資人忽視了高股息ETF的價格波動和市況變化帶來的風險。投資人可能因此錯誤地以為收益是穩定的,忽略了市場變化對其總體資產的影響。

總結來講,收益平準金制度在穩定配息方面的確提供了一些好處,但其缺點包括收益來源不透明、掏空本金的風險、配息穩定性不保證、降低長期回報,以及可能讓投資人誤解真實風險。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收益平準金制度可能削弱資產的增長潛力。因此,在選擇含有收益平準金制度的高股息ETF時,投資人應審慎評估其實際風險和長期影響。

債券ETF

債券相對於股票不是一個好的長期投資,原因如下:

長期回報較低,只能享有固定有限的報酬

股票,特別是優質公司的股票,能夠提供更高的回報。雖然股票價格會波動,但長期而言,優質公司會增長其盈利,推動股價上升。相比之下,債券的回報通常是固定的(如固定的利率),即使市場狀況改變,回報也不會隨之增長,並且受限於固定的利息支付。

通脹風險

債券的回報固定,這使得它們在通脹上升的環境中表現較差。通脹會侵蝕債券的實際回報,尤其是對長期債券而言。如果通脹超過債券的利率,投資者實際上會面臨損失。股票能夠在長期內有效對抗通脹,因為企業可以提高價格以應對成本上升。

利率風險

當利率上升時,現有債券的價值會下降,因為新發行的債券會提供更高的利率,讓舊債券的回報顯得較低。對於長期持有者來說,這意味著債券價格可能會波動,並且無法像股票那樣獲得價值增長。

股東權益增長

我們推崇的是長期持有優質公司股票,因為公司會再投資其利潤來促進增長,而這樣的增長通常會反映在股東的回報中。我們認為,股票是“所有權”的代表,可以參與企業增值,而債券僅是“債務”的代表,只是債權人,並不涉及企業的增長。

總的來說,我們偏好股票是因為它們能夠提供更高的回報、更好的抗通脹能力和參與公司增長的機會。相對而言,債券對於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來說顯得較為保守,特別是在長期投資的背景下。


感謝您提供寶貴的時間!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就可以得到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此外,請訪問我們的網站Sunfortzone.com以獲取更多數據驅動的基本面分析,並加入我們的賴社群與其他投資者一同討論交流。

Line 社群 Sunfortzone

如果您也想要達到財富自由,請務必點擊下方美股券商「盈透證券」的連結去進行免費開戶!只要透過此推薦連結開戶,每入金一百美元可獲得1美元價值的IBKR股票,最多可獲得價值一千美元的IBKR股票!

IB盈透證券專屬開戶優惠連結

您有什麼想法?請在下方留言!我們也想向您學習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