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330

超完整「28檔」台股市值型ETF 推薦 規模排名、含息報酬率比較

超完整「28檔」台股市值型ETF 推薦|規模排名、含息報酬率比較 | 台股VS美股市值型ETF

引言: 巴菲特說過的話 巴菲特在2018年的一個訪談中說過: 在1942年3月11日,也就是我第一次買股票的那天,你能做的最好的單一件事,就是買一個指數型基金,然後再也不要去看任何頭條新聞,也不要再去想股票的事情,就像你買了一座農場一樣,你只是買下農場,然後讓農場經營者幫你打理。我指出,如果你當時投入一萬美元到一個會再投資股息的指數基金,我停頓了一下,讓在場觀眾猜猜那筆錢會變成多少,結果是,這筆錢會變成五千一百萬美元。 我們來幫你算一下,這樣的幾何平均年化報酬率會是11.9%,經過了76年,有沒有覺得投資其實很簡單呢? 你只要對美國有信心,長期持有就好,但是其實最早的指數基金是從1993年才有的。 美國市值型指數型ETF最早的成立年份是1993年。 具體來說,是SPDR S&P 500 ETF Trust(代號SPY),於1993年1月22日正式上市。SPY追蹤的是標普500指數(S&P 500 Index),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檔上市交易的ETF,常被視為整個ETF產業的起點。 在ETF尚未出現之前,Vanguard創辦人John Bogle就推出了全球第一檔指數型共同基金: 基金名稱:Vanguard 500指數基金(VFINX) 成立日期:1976年8月31日 追蹤標的:標普500指數(S&P 500 Index) 當時,很多人其實取笑這個想法,還戲稱它為「Bogle的愚行(Bogle’s folly)」——因為那時的投資人普遍認為「直接買整個市場」而不是努力打敗市場,簡直是瘋了。😄 但事實證明,VFINX後來成為史上最成功的投資產品之一。… Read More »超完整「28檔」台股市值型ETF 推薦|規模排名、含息報酬率比較 | 台股VS美股市值型ETF

How did Morris Chang establish TSMC, currently valued at 897 Billion US dollars, at the Age of 55

How did Morris Chang establish TSMC at Age 55, currently valued at 897 Billion US dollars

Morris Chang founded TSMC in 1987 at age 55, revolutionizing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with the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 of a dedicated foundry, focusing solely on chip manufacturing while clients specialized in design. Despite setbacks, including being forced to leave General Instrument in 1983, Chang leveraged his extensive experience at Texas Instruments and as an advisor at ITRI to propose the idea of “specialized 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 at 55. With support from Taiwan’s government and investments from ITRI and Philips, he assembled top talent and built on ITRI’s semiconductor expertise to establish TSMC. Starting with 220 employees, TSMC grew to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foundry, cementing Taiwan’s global semiconductor leadership and proving that entrepreneurship thrives on vision and execution, regardless of age.

張忠謀如何在55歲的時候創立目前市值29兆台幣的台積電

張忠謀如何在55歲的時候創立目前市值29兆台幣的台積電

張忠謀創立台積電的故事確實很特別。以下是關鍵歷程:

1983年,張忠謀52歲,在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裁,要改變公司策略,但卻因為內鬥被迫離職,然而,那時候股東、客戶都覺得他做得很好,他只好黯然回到台灣。

1985年,55歲的張忠謀在工研院時期提出「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的創新想法,也就是純粹專注於為客戶代工製造晶片的商業模式。

創立過程中有幾個關鍵要素:

1 政府支持:當時行政院長俞國華支持這個計畫,促成政府通過投資。工研院投資美金4,800萬元,荷蘭飛利浦投資美金2,700萬元。
2 獨特的商業模式:當時業界普遍認為晶片設計和製造應該整合在一起,但張忠謀提出專業代工的創新概念,讓客戶專注於設計,台積電專注於製造。
3 人才召募:張忠謀成功延攬了許多優秀人才加入,包括來自工研院的工程師。
4 技術基礎:工研院電子所累積的半導體技術,為台積電奠定了良好基礎。

台積電從1987年成立時只有220名員工,發展到今日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業晶圓代工廠。張忠謀的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也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建立了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張忠謀在創立台積電前已經有豐富的產業經驗:

1 在德州儀器工作25年,擔任過副總裁
2 曾任工研院院長特別顧問
3 在通用儀器公司擔任總經理

這些經驗都為他在較晚年創業奠定了重要基礎。他的故事也顯示,創業並沒有年齡限制,關鍵在於遠見和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