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show]
以下是特斯拉(Tesla)未來市值有可能再翻倍的五個原因,這些因素綜合了技術創新、市場趨勢、企業戰略等角度進行分析:
歷史重演?從微軟錯失行動革命,到 Google 面臨 AI 搜尋挑戰
2006 年,微軟在手機作業系統市場的市占率僅約 3%,遠不及當時主導市場的 Symbian。幾年後,蘋果推出 iPhone 搭載創新的 iOS 系統,徹底顛覆智慧型手機產業。而 Android 則迅速透過開放原始碼策略與硬體廠商合作席捲全球。微軟錯失了行動革命的先機,Windows Phone 雖試圖東山再起,卻始終無法撼動 iOS 與 Android 的雙強地位。
如今,相似的一幕可能再次上演。AI 聊天機器人如 ChatGPT 正在改變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不再依賴傳統關鍵字搜尋。用戶愈來愈習慣透過對話獲得即時、彙整、具邏輯的答案。Google 雖仍主導搜尋市場,卻面臨來自 AI 工具顛覆性創新的壓力。正如當年微軟未能預見行動裝置的變革,Google 是否也將錯過 AI 搜尋的新時代?這場戰爭,或許正是下一場科技權力的轉移。
2006年,錯過革命的代價:微軟如何錯失智慧型手機時代
在 2006 年,也就是 iPhone 發表前的一年,主導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公司是Nokia、黑莓BlackBerry與微軟等,微軟的 Windows Mobile 平台佔據不小地位。因此,當 iPhone 發表時,許多人預期微軟會積極與蘋果競爭,並捍衛他們的市場地位。但最終發生的,卻是現代科技史上最大的失誤之一。
當 iPhone 首次亮相時,許多人對它的新技術印象深刻,但也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可以說是「酸民」。我記得高中時有幾個朋友說:「沒人會想要 iPhone,因為螢幕上會沾滿指紋。」雖然今天聽起來很可笑,但當時許多公司對 iPhone 的成功潛力也同樣持懷疑態度。
事實上,聽聽當時微軟執行長 Steve Ballmer 怎麼說:
主持人說:「Steve,我可以問一下你對 iPhone 和 Zune 的看法嗎?Zune 當時開始有些聲量,然後 Steve Jobs 在 Macworld 發表了 iPhone,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Ballmer:「一支 500 美元的手機,還要搭配資費方案?我說,那是世界上最貴的手機,而且它不吸引商業用戶,因為它沒有實體鍵盤,這讓它不適合用來收發電子郵件。它可能會賣得很好,也可能不會。我們有自己的策略,現在市場上已有很棒的 Windows Mobile 裝置。你可以買到 Motorola Q 手機,只要 99 美元,非常強大,可以聽音樂、上網、收發郵件、即時通訊。所以我看著 iPhone,只能說我喜歡我們的策略,我非常喜歡。」
這種否認態度,是微軟犯下的第一個重大錯誤。雖然現在回頭看很容易理解,但在當時,智慧型手機沒有實體鍵盤,就像筆記型電腦沒有鍵盤一樣荒謬。而 iPhone 的價格也遠高於市場平均,定價 499 美元,換算成今天的通膨價格約為 756 美元,是當時平均 200 美元智慧型手機的 2.5 倍。光是價格,就足以讓人質疑這款產品是否能成功,因為從來沒有公司敢為手機開出這麼高的價格,沒人確定有多少人買得起。
不僅 iPhone 更昂貴,它的功能表面上看起來也與其他智慧型手機差不多。若只看規格表,iPhone 看起來像是個騙局:一個按鈕、一個相機、沒有鍵盤、同樣的電子郵件、電話、訊息、音樂和網路功能,卻要價兩倍以上。難怪像 Ballmer 這樣的人會不屑一顧。
但微軟和 BlackBerry 等公司忽略了兩個關鍵因素:便利性與使用者體驗。這兩者若做得好,對消費者來說是無價的。
在電腦領域,我們從命令列和鍵盤方向鍵,進化到圖形介面和滑鼠。當時許多公司認為在高階電腦上加入滑鼠是幼稚的行為,直到蘋果證明消費者不僅偏好這種方式,甚至願意多花錢購買。
你知道哪家公司錯過了 80 年代圖形介面與滑鼠的革命嗎?IBM。他們直到 1990 年,也就是 Macintosh 發表六年後,才推出配備滑鼠的個人電腦。這樣的延遲讓蘋果、HP 和 Dell 等競爭對手有時間建立市場地位,並搶走 IBM 的市佔率,最終導致 IBM 式微並退出個人電腦市場。
在智慧型手機領域,微軟也面臨類似的命運。他們對 Windows Mobile 平台和相關裝置充滿信心,但卻迎來了震撼的驚喜。
歡迎來到Sunfortzone,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價值投資者更了解他們投資的企業,以及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若您想要在價值投資的路上成長,請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就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華爾街靠頻繁交易賺錢,而我們作為價值投資者是靠長期持有賺錢。
iPhone 崛起:從 1% 市佔夢想到全球智慧型手機霸主
當 Steve Jobs 發表 iPhone 時,他展示了一張 2006 年各產業銷售量的圖表。最底層是遊戲主機,銷售量為 2,600 萬台;而最上層則是行動電話(包含功能型手機),銷售量高達 9.57 億台。Jobs 為蘋果設定了一個目標:在 2008 年達到全球市佔率 1%,也就是銷售 1,000 萬支 iPhone。
實際上蘋果也達到了目標,2008年賣出了1163萬隻iPhone 3G,但真正進入「每年破億」的階段,是從 2012 年開始,iPhone 5 在2012年推出,當年銷量達 1.2億部,這是蘋果手機首次在單一年份突破一千萬支的十倍,也標誌著 iPhone 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
Steve Ballmer 對蘋果銷售目標的反應,再次是「否認」。他表示:「iPhone 不可能取得任何顯著的市場佔有率,完全不可能。」
那麼蘋果的表現如何呢?在 2008 年 6 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Steve Jobs 宣布蘋果已售出 600 萬支 iPhone,預計年底前將超越全球行動電話市場 1% 的市佔目標。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iPhone 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佔有率,截至 2007 年第四季已達 6.5%,與 Motorola 並列第四名。
但最令人震驚的數據是 iPhone 在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佔有率,達到 28%,超越了 Palm 和微軟。不幸的是,Ballmer 從未針對 iPhone 6s 發表過更新的評論,但話語本來就廉價,微軟真正需要做的,是調整策略,以便與看似代表智慧型手機未來的產品競爭。
在 2007 年 11 月,也就是 iPhone 發表約 10 個月後,Google 推出了 Android,一個專為觸控式智慧型手機設計的行動作業系統。這個計畫是在 Google 執行長 Eric Schmidt 看到 iPhone 後構思的,他立刻意識到整個產業將朝這個方向發展。
這為新公司提供了進入市場並展開競爭的機會,而 Google 就是這麼做的。他們積極開發 Android,目標是在 2007 年底前推出接近完成的產品,這樣就能在 2008 年開始向智慧型手機製造商提供作業系統。
但微軟並不認為沒有實體鍵盤的智慧型手機是未來,因為當時智慧型手機主要是商務用戶在使用,而微軟認為他們需要鍵盤來處理電子郵件。因此微軟繼續為這類裝置開發 Windows Phone 作業系統。
接著來到 2008 年,這一年成為智慧型手機產業的分水嶺。蘋果推出了 iPhone 3G,這是第一款在國際市場發售的 iPhone,價格也比原始版本便宜許多,起價僅為 199 美元。
第一款搭載 Android 的智慧型手機也在 2008 年上市,那就是 HTC Dream,於美國由 T-Mobile 獨家販售。
電信商的控制權:iPhone 如何改寫手機銷售生態
這裡有個重要的概念要理解:今天你可以自由選擇任何手機,並幾乎在任何網路上使用。但在西元兩千年,電信業者對手機製造商擁有極大的控制權,其中一項就是「網路獨家販售」的制度。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在 2008 年購買 iPhone,就會自動與 AT&T 簽訂兩年合約。這對電信業者顯然有利,但對製造商也有好處,因為業者會補貼或部分支付手機的前期成本,讓消費者更容易負擔,製造商就能賣出更多手機,而業者則能吸引更多用戶。
但業者不會隨便選擇一款手機來獨家支援,他們會挑選最有可能成為暢銷機種的產品。因此當 iPhone 開始獲得市場動能時,Verizon 和 T-Mobile 也急著在觸控式智慧型手機競賽中找到自己的代表機種,希望能像 AT&T 一樣享受用戶數成長的紅利。
T-Mobile 選擇與 HTC 合作,因為他們將在 2008 年推出第一款 Android 裝置;而 Verizon 則選擇與 BlackBerry 合作,因為 BlackBerry 已在市場上建立領導地位,並準備推出他們對 iPhone 的回應——BlackBerry Storm,一款具備觸控回饋功能的裝置。
但微軟卻未能參與這場競爭,因為他們甚至還沒推出自己的手機。2008 年時,他們的 Windows Mobile 作業系統仍是授權給第三方製造商使用,而這些裝置隨著時間推移,看起來越來越過時。
到了 2009 年,智慧型手機的市場格局又有了更劇烈的變化。BlackBerry Storm 成為災難性的失敗,導致公司損失高達 5 億美元,因此 Verizon 急需新的合作夥伴。由於 T-Mobile 已售出超過 100 萬支 HTC Android 手機,占其 3G 網路設備的三分之二,Verizon 決定全力投入 Android 陣營。Android 平台的全球市佔率從前一年的 0% 成長到 3%。
同時,AT&T 正在強化其行動基地台,以容納數百萬新加入 iPhone 的用戶。蘋果在全球已售出超過 2,000 萬支 iPhone 3G,使其智慧型手機市佔率從 2008 年底的 9% 成長至 14%。但蘋果還想進一步提升銷量,因此推出了 iPhone 3GS,並將前一代 iPhone 3G 的價格從 200 美元降至僅 100 美元,讓更多消費者能夠負擔。
另一方面,Windows Mobile 首次出現萎縮,市佔率從 2008 年的 14% 降至 2009 年的 9%,一年內下滑了 36%。微軟終於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Ballmer 本人也承認他們在 Windows Mobile 上「搞砸了」。智慧型手機用戶,不論是否常打電子郵件,都希望擁有一個大螢幕且沒有實體鍵盤的裝置。
因此微軟終於開始著手開發一個能與 iOS 和 Android 競爭的作業系統,並計劃於隔年 2010 年 10 月推出。
我們必須理解,當時智慧型手機產業的變化速度有多快。以今天來看,四年的變化可能不算什麼,但在 2000 年代,四年的技術演進是巨大的。到了 2010 年,蘋果推出了 iPhone 4,這款裝置與 2007 年的初代 iPhone 有著天壤之別。
所以微軟在蘋果推出 iPhone 四年後、Google 推出 Android 三年後,才推出第一代現代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這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劣勢。
那麼他們的表現如何呢?微軟推出了 Windows Phone 7,取代了 Windows Mobile 6.5。使用者對這套新系統的反應大多正面。評論者喜歡新的 Metro 介面,帶來清新簡潔的外觀,並重新定義了智慧型手機主畫面的樣貌。
虛擬鍵盤因觸控精準與自動校正功能而受到讚賞,而像是縮放與捲動等手勢的反應速度也非常流暢。但也有批評聲音,主要是微軟的重心從商業用戶轉向一般消費者。例如,先前 Windows Mobile 作業系統中的業界領先安全功能被移除,這是個重大疏忽,導致許多企業無法採用新系統。
此外,微軟在手機上的 Office 整合也非常薄弱,第三方 Office 應用程式反而提供了更好的使用體驗。這些問題讓微軟原本以商業用戶為主的使用者群感到被忽略。
很明顯,Windows Phone 7 的設計優先考量的是一般消費者,他們主要使用手機來社交與消費內容。這其實是個不錯的策略,因為這類用戶遠比商業用戶多得多。
但有一個明顯的問題:許多一般消費者早已在 Android 和 iOS 之間做出選擇,要說服他們改用一個尚未證明自己的新作業系統,是個艱鉅的挑戰。
而且不只是消費者需要被說服,電信業者與手機製造商也需要被打動。AT&T 專注於銷售 iPhone,T-Mobile 和 Verizon 則主力推銷 Android 裝置。與蘋果不同的是,微軟當時僅有六間零售店,這意味著他們必須高度依賴電信業者來向零售消費者推銷 Windows 手機。
像是 Samsung、LG 和 Motorola 等智慧型手機製造商早已開始在其裝置上採用 Android。若再加入第二個作業系統,只會讓產品線更複雜。而且 Android 不需支付授權費,而微軟則對每台搭載 Windows Phone 7 的裝置收取 15 美元費用,這也讓製造商不願在太多產品上採用微軟的系統。
就在這個時候,微軟的計畫開始瓦解。儘管在 Windows Phone 7 發表時有 20 款手機搭載該系統,但電信業者並不確定這些手機到底比現有的 Android 或 iPhone 有什麼優勢,消費者也同樣感到困惑。
微軟薄弱的手機應用程式生態
事實上,當你撇開 Windows Phone 7 華麗的外表,會發現它的內在內容相當薄弱。開發者並未優先支援這個平台,發表時僅有約 2,000 款應用程式可用,而 Android 已有 20 萬款,iOS 更高達 30 萬款。甚至一些最受歡迎的應用程式根本無法使用,例如《憤怒鳥》這類遊戲,以及 Instagram 和 YouTube 等社群媒體應用程式,都缺席於 Windows Phone 7。
這讓許多透過電信業者購買手機的消費者感到震驚,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無法使用最喜愛的應用程式。這導致 Windows Phone 7 的退貨率高於 Android 和 iPhone,電信門市的員工甚至被鼓勵不要推薦 Windows Phone 7,以降低門市的退貨率。
此外,某些裝置的硬體問題也讓微軟束手無策,例如 Samsung Focus,雖然被廣泛認為是 Windows Phone 7 發表時最好的機型,但卻有 microSD 卡插槽的問題。使用者只能插入特定讀寫速度的記憶卡,而且插入新卡後必須將手機恢復原廠設定,導致手機上的所有資料被清除。
不用說,消費者對這類複雜問題非常不滿。微軟開始意識到蘋果早就明白的一件事:他們不僅需要掌控軟體,還必須掌控硬體。因此,微軟開始制定新策略,希望能扭轉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頹勢,重新建立他們的主導地位。
從零開始建立硬體部門需要時間,而微軟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他們即將進入 2011 年,卻沒有能夠挑戰 Android 和 iPhone 的成型產品。為了加快進程,微軟決定與一家硬體公司合作,而他們看上了芬蘭的 Nokia,這家公司完全符合條件。
Nokia 不僅打造了被 Engadget 稱為「可能是史上最美的手機」——Nokia N9,而且微軟的一位高層剛好被任命為 Nokia 的新執行長,為兩家公司提供了獨特的合作契機。
這項合作對 Nokia 也有好處,因為他們在軟體方面也面臨困境。Nokia 手機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叫做 Symbian,它無法提供像 iPhone 和 Android 那樣先進的功能與流暢的使用體驗。有了微軟的協助,Nokia 就能使用現代化的作業系統。
於是,在 2011 年 8 月,兩家公司宣布建立策略性合作關係,目標是「整合資源,開發前所未有規模的創新行動產品」。這代表 Nokia 將以 Windows Phone 7 作為主要作業系統,並整合雙方的服務,包括:
- 微軟的 Bing 搜尋引擎,成為 Nokia 裝置的搜尋服務;
- 微軟的 Ad Center,提供搜尋廣告服務;
- Nokia 地圖與 Bing 搜尋引擎的整合;
- Nokia 的內容商店與微軟的 Marketplace 合併。
Nokia 的企業架構也因此改變,將行動電話部門獨立出來,並重新調整領導團隊,使其更貼近微軟的運作模式。
兩家公司開始著手開發新的智慧型手機策略,希望能真正與 iPhone 和 Android 一較高下。到了 2011 年,iPhone 和 Android 的全球市佔率分別達到 19% 和 48%,而微軟則下滑至僅 1.4%。
微軟急需快速推出新產品,而在 2011 年 11 月,他們做到了——推出了 Nokia Lumia 800,這款手機本質上是搭載 Windows Phone 7 的 Nokia N9。Nokia 的執行長稱它為「第一款真正的 Windows 手機」。
不幸的是,對美國消費者而言,它並不「真實」,因為這款裝置從未在美國上市。原因與微軟與 AT&T 的合作有關——AT&T 要求手機必須支援 4G LTE,但微軟當時並不認為這是優先事項,因此他們選擇在歐洲和加拿大等市場推出已準備好的 Lumia 800,並在三個月後的 2012 年 1 月加速推出支援 4G 的 Lumia 900。
但到了那時,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成熟。Samsung 推出了 Galaxy S2,蘋果則在一個月前推出了 iPhone 4S。消費者在過去五年已經在 iPhone 和 Android 之間選邊站,微軟若想吸引這些已經忠誠的用戶,就必須提供極具吸引力的產品。
那麼他們的表現如何呢?Nokia Lumia 900 的評價相當不錯,獲得 CNET 的 CES 最佳產品獎,Forbes 稱它是「迄今最佳的 Windows 手機」,Digital Trends 表示:「如果你在尋找一款價格合理的好手機,就是它了。」Gizmodo 則說 Lumia 可能會拯救 Windows Phone,讚賞它的速度與優雅,螢幕更是「美得令人驚艷」。
許多消費者也對這款手機感到滿意。它是當時最平價的現代智慧型手機之一,搭配兩年合約只需 99 美元。Lumia 的動態磚(Live Tiles)在功能上優於競爭對手的靜態主畫面圖示,4.3 吋的 AMOLED 螢幕也遠大於 iPhone 的 3.5 吋螢幕。消費者也喜歡可以選擇鮮豔的機身顏色,與主畫面的動態磚相呼應——這個概念蘋果在一年多後才於 iPhone 5c 上採用。
總的來說,Lumia 900 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尤其考慮到微軟與 Nokia 推出速度之快。但不可否認的是,產品某些方面的缺陷最終導致了它的衰敗。
手機軟硬體整合的重要性: 微軟手機在設計上有嚴重缺失
儘管 Lumia 900 和後來的 Lumia 920 在硬體方面具競爭力,但其作業系統卻不然。購買 Windows Phone 7 裝置的用戶震驚地發現,他們無法升級至下一代作業系統 Windows Phone 8。
這是微軟在設計初期缺乏遠見所致。他們最初將系統架構建立在 Windows CE 核心上,而這個核心從未針對現代智慧型手機進行最佳化。它在記憶體管理方面表現不佳,允許應用程式在背景持續運行,無法自動暫停,導致 CPU 資源與電池耗損。
安裝與撰寫應用程式的流程也繁瑣複雜,使得開發者難以在此平台上創建應用程式。這就是為什麼 Windows Phone 7 在推出兩年後仍然沒有 Instagram 或 YouTube。評論者也迅速指出這一點,《Wired》雜誌寫道:「這不代表商店是空的,裡面有超過 12 萬款應用程式,但就是沒有你想要的那些。」
而應用程式正是人們購買智慧型手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微軟卻未能提供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東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微軟改用更新的 Windows NT 核心來撰寫 Windows Phone 8,大幅改善了多工處理能力,並讓開發者能輕鬆將 Windows 8 應用程式移植到手機上。
但代價是:現有的 Windows Phone 7 用戶無法升級。這也不是微軟第一次犯下這種錯誤。早在 2010 年,使用 Windows Mobile 6 的用戶也無法升級至 Windows Phone 7。
請記住:Windows Mobile 6 發表於 2007 年,Windows Phone 7 發表於 2010 年,Windows Phone 8 則在 2012 年推出。這意味著在五年內,用戶必須購買三支不同的手機,才能使用微軟最新的作業系統。
對那些願意嘗試 Windows 手機的消費者而言,這無異於一記耳光,也讓微軟與最忠誠的用戶之間產生裂痕,這些人日後更可能選擇 iPhone 或 Android。
當時,電信業者在門市仍然存在嚴重問題,他們會勸退顧客不要購買 Windows Phone。儘管如此,到 2013 年時,微軟其實已經稍微恢復了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市占率,從 1.6% 成長到 3%,但仍遠遠落後 Android 的 78%。
因此在 2013 年 9 月,微軟發起最後一搏,以 72 億美元全面收購 Nokia 的智慧型手機業務,正式結束當時 Nokia 在手機市場的參與。從那時起,是否成功,就得看微軟了——而你可能也猜得到,他們失敗了。
微軟在收購 Nokia 後推出的第一款手機是 2015 年發表的 Microsoft Lumia 950,這也是第一款搭載 Windows 10 Mobile 的裝置,該系統取代了 Windows Phone 8。雖然這款手機具備一些不錯的功能,但許多人認為它的設計是一種倒退,質感比其他旗艦機差,且沒有過去 Lumia 系列繽紛的吸引力。
評論家批評其應用程式生態系不完整、作業系統充滿漏洞。《The Verge》指出,Windows 10 Mobile 感覺像是個半成品,使用者介面也不一致。微軟收到大量關於系統的抱怨,最後甚至允許使用者從 Windows 10 Mobile 降回 Windows Phone 8。
到了 2016 年,微軟的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暴跌了 79%,只剩下 0.4%。短短十年間,他們從市佔 3.6% 的位置,跌到幾乎為零。整體情勢已經十分明朗:微軟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沒有未來。
2017 年 10 月,微軟宣布他們不再銷售或製造新的 Windows 10 Mobile 裝置,而 Lumia 950 成為最後一款旗艦手機。
回顧當年,Steve Ballmer 承認:「如果我能重來這 10 年,我們今天在手機市場的地位會更強大。我最遺憾的,就是我們沒有更早地把硬體和軟體整合起來。」這就是 Windows Phone 失敗的原因。
感謝您提供寶貴的時間!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就可以得到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此外,請訪問我們的網站Sunfortzone.com以獲取更多數據驅動的基本面分析,並加入我們的賴社群與其他投資者一同討論交流。
如果您也想要達到財富自由,請務必點擊下方美股券商「盈透證券」的連結去進行免費開戶!只要透過此推薦連結開戶,每入金一百美元可獲得1美元價值的IBKR股票,最多可獲得價值一千美元的IBKR股票!
您有什麼想法?請在下方留言!我們也想向您學習一些東西!